袁像壹圓銀元是民國使用最廣泛的錢幣
據(jù)悉,袁像壹圓銀元是民國時期使用最廣泛的流通錢幣,這一次帶來了民國八年袁像壹圓銀元。相關資料顯示,相比民國三年、九年和十年,民國八年的袁像銀元是最為少見的品種,更為難得的是,由于袁像銀元是當時的流通幣,幣面磨損非常嚴重,而這一枚民國八年袁像銀元幣面光潔,底板圓潤,并帶底光,屬于十年未遇的精品。值得注意的是,還帶來了一枚與南京有關的錢幣,南京曾是鑄幣的重鎮(zhèn)。
貨幣單位“兩元之爭”的誕生
戶部在天津籌建制造銀錢總廠,于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建成,改名為“造幣總廠”。同年七月,清政府擬訂了《整頓圜法章程》十條,其中提出銀幣專由造幣總廠制造,保留南洋(江南)、北洋、廣東、湖北四局為分廠。下令劃一銀元,但未貫徹。在制造銀元的同時,許多人提出了制造金幣的主張,進入20世紀,興起了關于建立本位制度的討論,有人主張中國實行金本位制,在黃金儲備不足的情況下,可以先實行金匯兌本位制(亦稱“虛金本位制”)。這種幣制以黃金定價格標準,但國內實際流通的是銀元,銀元按黃金價值流通,是黃金的價值符號。在金本位制尚無實行條件時,當時普遍主張先實行銀本位制,在此前提下,又產生了貨幣單位的“兩元之爭”。
袁世凱銀元當中1元的錢幣比較多,分別是民國3年、9年、10年鑄造的,而在民國3年鑄造的銀幣當中,有一部分銀幣現(xiàn)在的價格是非常高昂的,是很多收藏朋友非常喜愛的一種錢幣。一種是當時在天津鑄造錢幣的意大利制版人在上面簽字的銀元,另外一種是錢幣上袁世凱頭像頸部的位置上有簽字的錢幣,這兩種銀幣都沒有經(jīng)過正式的流通,所以,留下來的數(shù)量非常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