錯誤4:和別人比孩子
真相分析:



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覺嗎?他會笑嗎?他能試著坐起來嗎?別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經(jīng)達到什么樣的水平上,不要受別的父母這些問話的影響,因為那樣你會覺得你的小寶貝好像總有些地方發(fā)展得比別人慢。
科學做法:
每個孩子的發(fā)展是不同的孩子的發(fā)展都有自己的規(guī)律,這時你要用一種平常的心態(tài)和放松的心情來對待。一個孩子爬得早并不表他比別人發(fā)展得好,只是更多地說明他想追趕父母的腳步。
08
題不在多,在于總結
96%的狀元并不贊成“題海zhan術”,但99%的狀元都會有一本自己整理的錯題集。
勤奮并不是獲取高分的金鑰匙,北京狀元梁思齊說,平常自己用來放松的時間很多,但學習起來效率就很高。教育學理論里面有個“有效時間”的概念,學習的時候若自己都有一定的計劃和安排,就不會漫無目的地什么都做。
做題不在量在質,其實題型就那么多,把盲點都找出來就無di了。

?啟示:比起死讀書、傻做題,善于總結,找到方法,才是獲得高分的金鑰匙。
02
他們熱衷的不是學習,而是思
2014年安徽高理科狀元董吉洋曾說,享受學習才是最gao境界。
而教育的本質就是教會我們思。
采訪中,理科狀元們往往都熱衷邏輯與推理,做個生化實驗像是他們眼中的游戲;而文科狀元們都愛閱讀,善表達,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為他們的愛好之一。




這種善于思、渴望知識的習慣則源于父母在幼時的啟發(fā):一位狀元的媽媽說,“很小的時候老師布置的日記或者作文,如果是一件事,我們就會真的帶孩子去做;如果是一個場景,我們就盡可能帶孩子去體驗,讓孩子‘有感而發(fā)’,而不是胡編亂造”。
?啟示:我們無法逼孩子學習,卻可以培養(yǎng)孩子對思的興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