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談話中,自然將文化印刷{zd0}挑戰(zhàn)者─電子書,當成一個話題,許多人把E Paper電子紙所做成的電子閱讀器當成「電子書」,其中是有相當大的不同。政府大力推廣的是臺灣電子制造業(yè),每年有上千萬臺的電子閱讀器,試想每一部售價在1.5萬元,在市場上每年就有1500億臺幣的龐大銷售商機,但有了電子閱讀器就如同有了高速公路,如果沒車輛在上行駛的話,高速公路一片死寂也沒用。而電子書就是將出版內(nèi)容轉(zhuǎn)成電子書型態(tài),可用電子閱讀器或其它載具閱讀的電子出版品臺灣目前并不踴躍,大約只有3萬種電子書出版,臺灣以外每年有數(shù)萬種出版,累積量已有百萬計相去甚遠,比起中國大陸電子內(nèi)容電子書出版,臺灣仍然十分落后于世界水平,所以沒有電子內(nèi)容的電子書,要入侵平版印刷的情況也不是很快就實現(xiàn),況且三萬種臺灣電子書很多是舊酒裝新瓶,吸引力更低。在國外有不少花錢買電子閱讀器,但臺灣、大陸卻是買一定數(shù)量的電子書內(nèi)容,而電子閱讀器是以免費送的操作方式,則成為推廣上的障礙。電子書閱讀器用于取代學生的教科書載體,學生可免背書包上學,在大陸、新加坡推動過,但成效不彰,相信不只價格及習慣問題外,載體的彩色再現(xiàn)及解析力,使用上仍有相當?shù)南拗啤?/span>
更多了解,請點擊武漢印藝通網(wǎng)站:http://